回到首页
menu
首页
全部文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q弟侦探因幡作品|刘波:以同时代人的身份审视生活——论谷禾近期诗作-野草
时间:2015年03月11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206次
作品|刘波:以同时代人的身份审视生活——论谷禾近期诗作-野草
文|刘波
在长诗《少年史》中,谷禾将书写主题移植到一种历史的“残酷”,这种诗性正义不需要伪装职业猎人,它就是记忆对接修辞和思想的一部分。而他近来的作品,似乎有了微妙的转向,更像是要返回到一个起点上:从历史回到当下,从宏大的审判回到日常的伦理,这可能是我们初读谷禾近期“小诗”的直观印象。其实,他的写作主题虽有变化,但骨子里的诗性品质并未改变,即便他可能是有意为之,字里行间的精神底色也透露出了诗人写作的真相:他仍然在寻求抵达生活的内部,那种隐秘的冲突是难以化解的,它不仅属于诗歌,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自己。
——这也许就是谷禾尝试转型和突围的结果,一种外在的抵抗可能构不成诗歌历史想象力的转化,这时,他必须回到信仰的内部,在自己身上寻找可以凝视乃至对抗这个时代的力量。在一次访谈中,谷禾的一段真诚之言,可以当作他在写诗和对诗歌、时代与自我之关系认知的某个注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我存在着。举个例子说,当下一些热点的公共事件,你有无限的愤怒,如果让你任性表达,你很清楚自己能做出什么,但现实中的你往往选择沉默和遗忘,这两者之间往往相聚千里,有时候却又只隔一首诗。我从没有想过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这事儿,而且我觉得‘开战’和‘挑衅’都有些言重了q弟侦探因幡。我们可以退一步,什么时候,灵魂的回答让你不脸红了,让你理直气壮了,我们的诗也许才真的有本我、有灵魂存在了犰狳怎么读。”(花语《谷禾:从乡村开始的写作旅程》,载《星星·诗歌理论》2017年3月号)于是,他返身回到当下的经验空间里,试图克服“愤怒”所带来的戾气与晦暗,让诗再次成为更纯粹的生活现实。“天暗下来,晃动的/居民楼,没入自身之黑暗。/越过窗帘,我的视线/停在门前空地上,寥落的秋千架,/单杠,双杠,生锈的跑步机,/因无人而孑立着。/那么久的,我注视着它们,/盼望有一片枯叶飞起,/或一片雪花落下来。那么久——/飘摇的芙蓉路,隔在栅栏外,/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去那儿乘车蓝海创意云,/我几乎失去了兴趣。”诗人在还原一场记忆刘秋莲,这是他亲历的生活的一部分,足够日常,看似无法在任何层面上引起我们的兴趣,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一种必要的诗性,然而,谷禾为什么要去写?虽然他快要“失去兴趣”,但他还是表现出了十足的耐心,继续靠近这白描的逻辑。“隔着窗帘,我的视线里,/有三个小孩跑过去/他们绕过单杠,双杠,生锈的跑步机,/径直爬上秋千架,坐好了,/小身子挤在一起,也不吭声,/一直安静地,望着远处。”这是一幅电影般回放的画面,画面构成的图像,符合生活惯常的秩序,平静,淡然,因为躁动的孩子也可以安静地望着远处,诗就这样产生了。这幅恬淡的风景构图,不需要多大的精神内驱力,画面直接成为可以信任的记忆现场,诗人不用再去过滤和转化它,直面的呈现即为大美。诗的主体再次出场,“我一直注视他们,那么久地,看暮色涌动,/淹没黄昏,三个小孩,/身形渐渐模糊,渐渐随秋千架,/一起消失在黑夜里——”(《随暮色而来》)暮色本是自然,可有了人的参与,带上了一种温和的凝视,目光追随之处,人与自然在暮色中交融的景观,经过了诗人生命的投射,也带上了更为冷峻的理解之真。
此前,谷禾处理这样的主题好像并不多,近期这种向日常景观作“正面强攻”的书写,简洁而富有动感,可是在这样的“风景之发现”中,我还是隐隐地觉察到了某种感伤。这种感伤没有刻意的成分,对于谷禾来说,它就是一种气质,而且已经内化在了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中。这样的书写对谷禾可能是个考验,它需要有节制内心书写大题材的冲动,让自己回到生活的平面上,如此也可能找到诗歌的另一个入口。如果不能在现实中接近事实,他就选择在想象中去靠近那个理想,比如对于老房子,“青苔,瓦片,斑驳残墙/巷子里的行人/缓慢,守旧,远离尘嚣/用隔世的目光,忐忑地打量我”,这或许是真切的现实描绘,也可能源于一场善意的虚构,我们心目中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也有可能被诗人置换成了一种反叛式的记忆诗学。“我记得一场雪压弯屋顶/风在树梢上打滚儿/而灼热的夏日/玉米疯长,蝉鸣带来漫长的羞耻/我勃起的青春期/被毒太阳,一次次识破”,这是一种想象、现实和记忆的对比,如此杂糅,还是透出了内心里某种混沌的向往,因为“当我独自上路/已回不去这尘世的每一个早晨”(《去一个地方》),如果诗人选择逃离,他仍然回不去了,那种乌托邦只可能是想象,它在现实中无法被还原,如同隐喻的梦境。这种回忆的代价,为诗赋予了深深的宿命感情圣终结者,这和诗人本身所具有的沉郁气质是契合的泰山闯天关,想象在此打开了空间,真正的日常却遭遇了终结。诗歌如果在宿命的意义上成立,那其对虚无的书写到底要通向何处?谷禾所面临的困境李豁子再婚,只有他自己能在向内的书写中找到答案。
中年已至魅色恋歌,面对无常的人生与命运,更多的还是感慨,所以,我在谷禾这个年龄段的诗人作品中彩信下载,总能读出并感受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存在”的理解。生活中的小矛盾,小冲突,如果不能以世俗和解的方式妥协,就只能以诗的方式对抗。“……我的悲伤,那么小/散落在我身体里,还没汇聚一滴泪水/还没有凝成一首诗”(《小悲伤》),这种失败主义式的书写,构成了这一代诗人在当下的一个传统。当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内在的批判,其实也变相地转换成了他们自我疗愈的一条途径,因为那么多人生困惑与时代难题,在现实中找不到答案和解决之道,他们却又不愿屈服于自我阉割的幻觉,诗人只能寻找另一条“执拗”的路。谷禾写《洗冤录》,写《说过的话》,写《挣扎》,都是在面对现实与个体之殇时更为无奈的诉说。像多数人一样,被迫选择分裂地活着乾坤万年歌,逃避不是唯一的出路,而清醒地发声又显得如此艰难,这是否还存有中间状态?48岁那年,谷禾已近知天命之年,如何活着,在他这里到底是个具体的形式,还是一个抽象的命题?他只好选择罗列:“或坐上阳台,继续喝茶/读《陶渊明诗笺注》,尝试以古人的心境/观今世,写小句子,给三两人听,/不奢望力不能及的/活在促狭的家里,活在亲人中/我有更从容的心情/而窗外孩子们的笑脸,与院前的腊梅/有一样的颜色/我一抬头,望见对面林立的楼顶//或者去行旅世界/去踏青,种植,挖野菜,被玷污的鞋子/把泥土腥气带回家/……这一切我还未及当真,一个上班族/风雅一下而已/结老茧的双手独属于古稀的老父亲”常林钻石,不管信仰如何,选择置身于生活本身,都是最后的归宿,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在这一维度上,多少挣扎也都可能归结于某种爱的释放。“我活着——被移植到城里/但枯萎的速度/不比一朵腊梅缓慢。我活着——/还来得及,说出对世界和父亲的爱”(《年龄问题》),这可能是谷禾这一代诗人共同的心声,他们不得不回到传统米粒资源网,在更为现实的层面上接受这世界“爱的馈赠”。
或许这只是他保守的愿望,这是一种后退吗?我觉得没那么简单。他也明白自身的耻辱是什么,多少对历史苦难悲壮的理解,在这一代人身上已经没有了精神优越感,他们只能负重前行寿生经。所以,悲剧意识如影随形,当那些隐喻的、象征的意象不断出现在诗歌中,撕裂的痛苦如同词语在句子中的挣扎,“灵魂啊,请等一等,等我把这包汤药/冲开,喝下去”(《困了》),药喝下去之后,我们真的能追赶上灵魂吗?在这急之国,只有慢下来,方可确认这日常的生活原来也有它的暖意。内心的强大如何包容下时代的不安?即便直面恶,也要“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而当遭遇功利的现实对罪的瓦解,良知并未泯灭,正义的伦理也没丧失,而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就成了一道生命之光。我不知道这样来理解谷禾,是否已经带上了主观的偏见?他是否渐渐地放下了那些纠结,开始平复内心涌动的情感起伏?这样,他将笔触伸向了“世界的美好”,问候并书写了春天——《你好,春天》《春的花》《螺湖,春天》《香椿记》,因为“春天写欢乐的诗”(《肉体之花》),于是,他记录下了那些生命的美好。“从前的一片空地/那么狭促,却总有花儿开/迎春,月季,紫荆,金盏菊/不同的颜色/不一样的叶子/老藤爬满了护栏,青涩的柿子/从树叶下闪露出来/孩子们称之为小花园/巴掌大的地方/我坐在其中,读一本诗集/仿佛蜜蜂啜饮/更远的,石头上的闪光/你看不见/而眼前这一切/却是真实的须藤元气,被时光确认的/月亮和星星/在早晨散尽了/自然的恩泽,呈现为一滴露水/旋转着/消融在更盛大的阳光里”(《花园记》)。如同他这一组近作那样,多是在记录世事点滴,在有耐心地寻找生命的轮回,这是自然之真所赋予的信仰美学。这一组诗之所以与谷禾以前的写作有区别,可能还不仅仅因为其心态的变化,美学追求也是他需要考虑的维度。
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美学饶家鼎,相比于宏大的历史苦难,会在定位上趋于某种“小”,但其格局还在于主体的胸襟与视野。从沉浸于苦难中抽身出来,摆脱那些狭隘的身份裹挟,在对生命的微观书写中,同样也可以守护诗的重量。在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角色转换中,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融合,诗人也可以是一个多重情感与身份交叉重叠的人,他的高贵,他的脆弱,他的刚柔相济,都是安插在具体生活中的某一部分,而哪一部分都可能在一瞬间激活我们内省的神经。“我停下来/坐在一层落叶中/捡一截枯枝,把身前的落叶拨开/我低下头/不再看远处/专注地干着这件事儿/突然落下了泪水”(《插曲》),为什么会突然落下泪水?因为悲伤吗?也许是的,也有可能不是,而是因为这自然和人世触动了我们内心敏感的那一面,无缘无故的,没有理由。这是生活的插曲,也是持续的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性情之体现。
诗歌之美是多元的,文学的复杂性就在于这种多元,谷禾以这样一组“小诗”向生活致敬,向春天求得美好,这一切都可能与美学的审视和眼界有关。所谓“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他突破了历史的局限,回到被宏大的时代想象所遮蔽的日常中,也不失为一种转型的方向。
金美幸
他的后退,不是退场,而是退到一个边界上,因为那样可以有着更开阔的观察视野,他也可以就此与时代拉开距离,继续以同时代人的身份凝视它,审判它,书写它。
刘波,文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第五届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上一篇: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传经送宝金城亮相 ——市一中两名正高级教师受邀为全省教师作高考研讨会讲座 戈壁名师助力高考-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下一篇:
马蒂斯教案住建部:一级造价工程师今年开考,二级考试2019年见-工程咨询微服务平台
文章归档
2020年11月 (60)
2020年10月 (312)
2020年9月 (302)
2020年8月 (311)
2020年7月 (315)
2020年6月 (293)
2020年5月 (316)
2020年4月 (301)
2020年3月 (314)
2020年2月 (282)
2020年1月 (310)
2019年12月 (310)
2019年11月 (202)
2019年10月 (240)
2019年9月 (292)
2019年8月 (230)
2019年7月 (93)
2019年6月 (101)
2019年5月 (90)
2019年4月 (1599)
2019年3月 (2202)
2019年2月 (356)
2019年1月 (385)
2018年12月 (209)
2018年11月 (298)
2018年10月 (305)
2018年9月 (313)
2018年8月 (310)
2018年7月 (316)
2018年6月 (304)
2018年5月 (313)
2018年4月 (299)
2018年3月 (319)
2018年2月 (288)
2018年1月 (297)
2017年12月 (311)
2017年11月 (304)
2017年10月 (303)
2017年9月 (305)
2017年8月 (315)
2017年7月 (154)
2017年6月 (91)
2017年5月 (111)
2017年4月 (101)
2017年3月 (95)
2017年2月 (92)
2017年1月 (93)
2016年12月 (88)
2016年11月 (92)
2016年10月 (80)
2016年9月 (89)
2016年8月 (87)
2016年7月 (99)
2016年6月 (89)
2016年5月 (98)
2016年4月 (100)
2016年3月 (98)
2016年2月 (99)
2016年1月 (87)
2015年12月 (90)
2015年11月 (92)
2015年10月 (94)
2015年9月 (103)
2015年8月 (96)
2015年7月 (91)
2015年6月 (87)
2015年5月 (102)
2015年4月 (107)
2015年3月 (98)
2015年2月 (86)
2015年1月 (89)
2014年12月 (84)
2014年11月 (86)
2014年10月 (95)
2014年9月 (85)
2014年8月 (89)
2014年7月 (90)
2014年6月 (90)
2014年5月 (93)
2014年4月 (73)